口腔白色角化病

口腔白色角化病

概述:口腔白色角化病(leukokeratosis)又名良性角化病(benign hyperkeratosis)、良性白色角化病、前白斑、厚皮病等。基本上是良性病变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
病因

病因:黏膜长期受明显的机械或化学性刺激而引起白色角化斑块。如口腔内残根、残冠、不良修复体或吸烟等为常见的刺激因素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为灰白色、浅白或乳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,不高出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,平滑、柔软而无自觉症状。表面平滑无结节,基底柔软。白色角化病可发生在口内任何部位,以颊、唇多见。上腭因吸烟的关系常见灰白色或浅白色病损,其间或见有腭腺开口面呈小红点状,又称烟碱性白色角化病(leukokeratosis nicotina palati)或烟碱性口炎(nicotinic stomatitis)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上皮过度角化或部分不全角化,上皮层或有轻度增厚,棘层增厚,或不增厚,上皮钉伸长,固有层无炎细胞浸润或轻度炎细胞浸润,包括浆细胞、淋巴细胞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
诊断

诊断: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    1.白色水肿  白色水肿多见于双颊黏膜咬合线附近,弥散性半透明灰白色或乳白色薄膜,检查时拉展口腔黏膜,白膜可暂时消除。局部扪之柔软,无压痛,患者无自觉症状,组织病理检查,表层无角化,上皮细胞有显著细胞水肿,基底层无明显改变。
    2.颊白线(linea alba buccal)  颊白线是由于咀嚼时牙齿持续不断的刺激所引起的组织角化。在成年人中常见,患者无自觉症状。颊白线位于双侧颌间,与双侧咬合线相对应。组织病理主要为上皮正角化。
    3.灼伤(burns)  由于具有腐蚀性药物如碘酚、硝酸银、三氧化二砷糊剂、根管塑化液不慎接触口腔黏膜,造成黏膜灼伤。病损上有灰白色假膜,去除假膜后,露出出血创面,而不是灰白色弥散性白色损害。组织病理为上皮层凝固坏死及表层剥脱,浅层血管充血。

治疗

治疗:主要为去除刺激因素。刺激因素去除后,病损在1~2周内变薄,最后逐渐消退。如因局部刺激引起的口腔黏膜增厚发白,对应于白色角化区域的不良修复体(如不合格的卡环,不光滑、过长的基托边缘)、残根、残冠、龋齿或牙折后的锐利边缘、过陡牙尖、经常被卷烟刺激的唇部等,去除这些刺激1~2周后,白色损害颜色变浅,范围明显缩小,甚至消失。角化严重者局部可用维A酸制剂。
    重度吸烟腭部的广泛灰白色过角化损害,软硬腭交界处黏膜腺丰富区中心为粉红色丘疹样突起。腭部病变均匀、弥散、边界不清晰,停止吸烟后,很快减轻或消失。

预后

预后: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